充分发挥北京冬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

作者: 时间:2022-05-09 10:21:27 点击:5047

刘贵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我国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开启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和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当前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挖掘运用成功举办冬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讲好上好北京冬奥“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北京冬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着力讲清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根本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也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根本保证。党中央专门成立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备赛举办工作,办成了“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发挥北京冬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就要讲明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所以成功举办,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牢记党的教诲,听党话、跟党走,做矢志不渝的新时代青年。

着力讲清楚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筹办备赛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任务重、难度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使筹办备赛举办工作异常艰巨、异常困难、异常复杂。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齐努力,以坚实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坚强保障,协同完成场馆建设、开闭幕式、科技助奥、赛事运行、观众组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城市运营、医护救治、安全保卫等重点任务,确保了如期安全顺利举办,并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发挥北京冬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就要讲明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之所以成功举办,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理想、强信念,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做胸怀家国的新时代青年。

着力讲清楚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升华。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力量的勃发。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备赛举办的过程中,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了以“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冬奥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拓展升华,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发挥北京冬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就要讲明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所以成功举办,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牢记“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准确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要求,用中国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积极做北京冬奥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推动者,并转化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勤学习、长才干,做本领过硬的新时代青年。

着力讲清楚“一起向未来”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的热情呼唤。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冷战思维单边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地区争端此起彼伏、安全热点问题不断,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迫切需要全世界和衷共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发挥北京冬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就要讲明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所以成功举办,就是发出了“一起向未来”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强音,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为人类战胜挑战作出的中国贡献,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勇担当、作贡献,做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中教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