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该如何助力于教育教学?

作者:admin 时间:2018-06-10 09:13:00 点击:7453

近期,许多教师都在忙于课题申报,从选题、论证到网络申报、现场提交,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教育教学在这段时间反倒成了配角。教学研究对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当大家都热衷于课题申报,甚至研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时,我们不禁要反思,这项研究的驱动力来自于课堂或者学生吗?真的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吗?

虽然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关联度很高,但是老师研究的驱动力却大部分并不来自于此,而缘于职称晋升的需要。相比于其他晋升条件,课题无疑是老师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就能达到的条件之一。为了能早日达到业绩条件,老师们不得不埋头于课题申报、研究。

老师们申报课题、开展研究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其通过研究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还能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可如果研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我们不反对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但我们反对那些背离研究本义的“空研究”“假研究”。那么,如何才能让课题研究回归本位呢?如何才能让课题研究助力于教育教学呢?

首先,要淡化课题研究在职称晋升中的作用。与论文相比,课题研究对老师们的要求更高。毕竟论文无论是省市级还是国家级要求,最起码一篇即可,但课题的数量要求远超一篇,还要各种各样的印证性资料、研究报告,工作量、资金支出等都是论文的好几倍。所以,要逐渐淡化课题的作用,让课题的指向性回归到服务教育教学的本义上来。

其次,要强化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为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服务,不能好高骛远。比如“西部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之类高大上的问题研究,一名教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资源、能力等去研究这样广阔区域内的问题。所以,教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要紧紧依托自己的专业学科,立足于学科教学来发现问题,进而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接地气、有实用性。

并且,课题选题、研究时间、研究支撑等方面同样应该具有灵活性。教师的研究选题可以是小课题、微课题、校本课题等,还可以来自于课堂中的某一个问题,比如“课前演讲的组织”“课堂提问的方式”等。问题虽小,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还易于操作。同时,研究时间也要具有灵活性,应该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并加以验证。学校、教研部门对这些研究也要适时、适度地调整方案予以支持,不能让教师的研究成为“独角戏”。

再次,要增加选择的多样性。取消课题作为职称晋升的选项是不可取的,但增加课题研究的选项容易实现。可以在遵循省市级课题要求的基础之上,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研究、小课题、校本课题等作为业绩条件的一部分予以认定,甚至教师在网络等媒介中的成果也可以作为业绩条件予以认定。这样就能增加教师们选择的多样性,不至于全部投入到课题上,避免了人员、资源的浪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苏小成,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