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而后知礼节

作者:admin 时间:2018-10-11 07:55:32 点击:6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文化艺术展等系列活动,都旨在培养营造健康审美情趣,为“美育”营造向善、向美、向上的环境。

除落地的大型美育活动,针对“网络原住民”的“00后”,网络和新媒体是他们最熟悉、最长接触的传播载体,在美育方面也大有可为。

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弘扬”就是要“运用”,广泛的运用,让“中华美育精神”能够嵌入日常生活的每一次呼吸、日常工作的每一处细节,让学生目之所及都是“中华之美”。

第一,知觉美育。例如,针对新媒体的“网言网语”,特别是要将网络思政生动化——自媒体良莠不齐,商业导向严重,过度沉浸其中,知觉将受到“金钱图式”的影响。不破不立,从身边人、身边事着手,树立起何为“美”的判断准则。

第二,视觉美育。例如,针对新媒体的特性,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特征——发布的每篇文章都可自主选择排版、配图风格。中华传统文化标识成为了最好的素材库:排版、设计时,将青花瓷、水墨画、祥云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中华审美”风向标。

第三,听觉美育。例如,针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特别是受众对故事的偏好——深挖中华典籍,充分借用经典著作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在尊重原著的前提条件下,结合当下大学生生活与关注点,通过语音等形式进行符合新媒体特质的再创作。

早年,民国的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他讲得真的很有道理。可在当时,些许脱离实际情况。

现如今的中国,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我所在的西南大学为例,今年入学的新生将近7成出生在千禧年之后。而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加开放的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惠及了千万个家庭,让这些家庭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00后”成长在祖国崛起的新时代,可谓“仓禀实”与“衣食足”。要转化到“知礼节”、“知荣辱”,前两者却只能被视之为“必要条件”。转化过程,还需要约束和教化。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在新媒体上运用中华美育精神,构建具有中华审美的精神世界,可推动教化进程。

因此,根据新时代美育特点和第二课堂的需要,高校新媒体运营管理者在做具体工作时,可借助当前大众传媒技术对知觉、视觉、听觉的调动能力,同时永葆初心、不为“流量”、“点击率”所惑,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将“文”、“美”通过有趣的方式表达。新媒体助力下线美育活动,开展化人、育人宣传,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最终必将逐步实现“知礼节”、“知荣辱”。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正当其时!(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