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作者:lanke 时间:2019-04-12 14:44:44 点击:10546

[摘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面临的复杂环境,都决定了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二是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为“九个坚持”。其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党中央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基本遵循,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意义,并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

1.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大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回答。但一般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高等教育,都是要培养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都在自己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同样的事实证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最有理由自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高校在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进步显著。

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取得这些历史性的成就,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当作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正确、可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正因为有了这一正确的政治目标和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才会获得强大的动力。

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复杂环境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在迅速提升高等教育方面显现出巨大的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提供科学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目前正在推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这些因素使我们有理由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办学环境,需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当前,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不断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思想和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其中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想观点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国外某些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他们把高校当作其思想渗透的重要场所。种种情况表明,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要打赢这场战争,高校必须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其根本任务,更加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此,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

1.牢固确立党对高校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牢固确立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政治方向决定了领导权的归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重要论断,更是明确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牢牢掌握高校工作领导权的时期,高校就能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反之,高校就会出现动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2.实现高校党委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党对高校实行全面领导。而全面领导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制度。高校党委要对学校工作把关定向、统筹谋划,履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赋予的各项职权。

3.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必须从全面从严治党做起。要坚持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是将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挺在前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高校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全体党员。要把坚定高校师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干部队伍。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拔任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热爱高等教育、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责任担当的好干部。注重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把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五是强化高校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除了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之外,还应该把监督问责制度当作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高校应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为此,我们可以从教学和科研两个层面着手加以落实。

第一个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高校青年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要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求其在思想和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制度。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现实世界,思考现实问题,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应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必须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断推动教学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健全从本科到博士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相关专题轮训,培养一批热爱思政课教学、教学业绩突出、具有科研潜力的青年领军人才。挖掘各类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元素,打造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高校各类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第二个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创新。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要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仅仅读教科书是不够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原著。新时代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能够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和内涵,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理深度。高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任,应该营造出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氛围,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

要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高校理应成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以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从体系框架、思想内涵、理论特征、实践意义等角度,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与协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理应占有重要地位,在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中扮演关键角色。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互动,通过这种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够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而且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房广顺,张大海.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四个根本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5]杨志超.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5-24.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朱庆葆为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9年第6期 责任编辑:李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