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十大教育好声音

作者:lanke 时间:2021-01-02 10:32:02 点击:15829

1.教育要迎接后疫情时代挑战

【原文摘要】

那么,疫情后的学校是否会完全回归原来的样子?学校的功能结构当然不会变化,但要以新的面貌出现,要以更加高昂的士气迎接学生返校,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重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9月3日,作者顾明远)

2.教育改革发展就是要为民造福

【原文摘要】

把为民造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政绩,就要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教育实际问题,咬定目标不放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6月1日,作者石国亮)

3.体育若“卑微”何谈强健下一代

【原文摘要】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把促进学生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呵护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他们才能拥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变得强大和强盛。

(1月7日,作者李小伟)

4.脱贫摘帽后教育质量提升是重点

【原文摘要】

深度贫困县脱贫后,儿童受教育有了保障,但这些地区多数是山区,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还需要持续改善,让儿童无交通障碍、无基础设施障碍上学。地方政府要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对这些地区支持的结束,要认识到高质量的教育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措施,为巩固脱贫成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不能减弱。全社会要认识到,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这些地区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脱贫,不再返贫。

(11月26日,作者秦玉友)

5.“逆行者”故事是最生动的思政课

【原文摘要】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引导。不失时机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要以内容暖心的网课材料,以学生的视角来感受“逆行者”精神的可贵,以眼前的故事、身边的英雄、真切的感动来增强思政课的真实感、思想性、亲和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网络思政课”,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勇士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直面苦难、逆行向前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3月9日,作者张龙)

6.“回流儿童”的现实困难不容忽视

【原文摘要】

解决“回流儿童”现象的关键,和解决“留守儿童”现象并无根本性区别,就是在政策上、制度上、措施上消除随迁儿童的入学、升学障碍,让他们能够平等享受入学和升学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原本是政府责任的应有之义,但在不少地方却多年未能解决。一方面享受着务工人员的“人口红利”发展城市,另一方面却没有在城市得到发展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此,应当进行反思。其实,发达地区城市处理好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问题,也是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后对落后地区、人口流出地区的一种反哺。

(12月3日,作者廖德凯)

7.“破五唯”后高校需要怎样的薪酬激励

【原文摘要】

高等学校是一个生态系统,科研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薪酬机制之间相互掣肘,牵一发而动全身。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的薪酬机制必须能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均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功能,既确保公平又兼顾效率,并且能够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间实现稳定的平衡。

(12月21日,作者王硕旺)

8.没有“神童”,只有违规的“神操作”

【原文摘要】

正所谓你的孩子在抱怨做手工,别人家的娃已经在搞科研、发文章、办画展了,普通家庭孩子奋斗多少年才能获得的成果,别人家娃在“神通广大”家长的助攻下分分钟搞定。这种不公平感刺痛公众的心灵,而不管是将公共资源当作“自留地”为身边人服务,还是利用规则漏洞挑战社会诚信底线,用弄虚作假的方式为子女镀金,显然都有悖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这类情况的出现,都说明在维护教育公平之路上,严格各类青少年赛事的评审程序,规范各类加分政策,打造阳光透明招生环境的重要性。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必要严查各类滥用学术权力自肥的行为。

(7月17日,作者杨三喜)

9.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牵住“牛鼻子”

【原文摘要】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强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广大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要“促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育人资源平台的共享共用;要“重引领”,充分发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深研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教学帮扶作用,设立各类相关研究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要“全促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6月9日,作者李桂华)

10.心有所向,道路都光明

【原文摘要】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超乎寻常地发达,但我们仍需精神创造。一定程度上说,报考考古专业,就是传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展现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使命在肩的担当勇气。不是非要选择冷门专业才显担当,但是报考考古等冷门专业,特别是向樊锦诗看齐,传承她身上的坚守精神,正体现了新青年的坚定和开放。(8月5日,作者王石川)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