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师大看“新师范”的起承转合

作者:lanke 时间:2019-06-18 08:41:47 点击:18468

支教学生在新疆托普鲁克乡中心小学给学生上课。 资料图片

中国的地理中心,藏、回、汉族文化交汇的古城兰州,有一所经历了百十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师范学府——西北师范大学,这是一所在变法维新的思潮中诞生,经历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在祖国的大西北进行了又一次艰苦卓绝的创业,与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血脉相通的高等学府。

作为一所“老牌”师范院校,在面对国际国内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时,西北师大始终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坚守初心、高擎师范教育大旗,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在西部地区率先提出了“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助力教师教育质量升级,引领教师教育事业发展。

坚守初心

80年前,一位教育家带领一群教育人辗转陕西城固来到兰州,在黄河岸边扎下了根。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学贯中西、知行合一的贤者良师深耕梦想,为教育事业播洒希望;从这里,10多万学子奔赴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省区的基层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本校是特殊的学校,与其他大学不同,其目标有二:一是培植优良师资,特别是中等学校师资;二是研究高深学术,特别是教育学术。”亲手缔造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教育家李蒸,建校时就为这所师范类院校的发展“定”了方向。因此,西北师大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她的“师范”属性。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著名教育学家李秉德先生对教育专注了70年,毕生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在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颇有建树,堪称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6年7月,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的平台上,西北师大教授张筱兰主讲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圈粉”13万余人,取得了高通过率的优异成绩。此课被认定为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是甘肃省唯一通过此项认定的课程。

……

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步的教育思想,使师范教育事业薪火相传。

正是这种“基因”的代代相传,也正是这种初心不改的责任与担当,今日的西北师大,经过百十年来的精心打磨,已经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管理、服务水平科学有效的教育师资队伍。

在整个办学历程中,西北师大始终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由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实习实践体系等组成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教育办学模式,开辟甘肃乃至整个西部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综合探索

“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担负起师范大学的教育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局面。”西北师大校长刘仲奎说。

这一次,西北师大又站在师范教育的前沿,担起了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2018年,学校提出了“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适应教师教育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未来教育家潜质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

抓住教师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西北师大在每个师范专业学院设立中学名师工作室,选聘120名中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进入学校外聘教师库,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不断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通过组织集中培训、校本教研、见习观摩等,提高教师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引导推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研究。

“要让通识教育进一步向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西北师大STEAM创新教育工坊课程负责人摆玉龙教授说。2017年6月,西北师大成立了STEAM创新教育工坊,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满足各专业学生实现通识教育的需求。

2019年,6个专业60名学生进入“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新师范”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过程”中。平均每20个实习生就有1个教育实践基地,将见习、实习、研习科学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

建立师德养成教育“新平台”,创设现代师范教育教学“新课堂”,丰富和提升实践教学“新内涵”,构建协同培养“新格局”,推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发展”,对标卓越教师培养“新标准”,探索师范专业录取“新模式”,创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技术师资培养“新工坊”,拓展教师终身学习“新路径”。西北师大这些具有“特色”的举措为“新师范”注入了活力,通过多重探索,逐步建立了师资培训、教学模式、实施评价的全面体系,让其成为引领师范教育的“新规”。

同时,适应教育发展需求,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养改革。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反思型卓越中学教师;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有机衔接的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幼儿为本、擅长保教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富有爱心、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教教师。做好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设计,使职后教师培训反哺职前师范生培养。

对于师范类高校而言,还有一个“主业”就是做好师范专业课程的改革。为满足基础教育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西北师大积极整合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

“听他的这个课真是一种享受,内容体系完整科学,案例鲜活丰富,你会觉得语文教学很美好。”文学院大二学生董恩龙对教育学院靳健教授主讲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由衷地热爱,该课于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像这样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西北师大还有杨改学的“教育传播学”、郭绍青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吕世虎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等。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在线混合式课程改革、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西北师大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西部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探索教师教育发展的“头雁效应”。

厚植情怀

“站在讲台上,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当老师的那份神圣。”在阿克苏实习支教的大四学生周思媛更加笃定自己的梦想。

“支教期间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情书’,一个叫迪丽热巴的女孩子写信告诉我,她非常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因为她长大后想做一名医生。我回信告诉她每一个梦想都是伟大的,只要肯为之努力。她几乎是哭着对我说,她没有想到我真的会给她回信。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本以为我是来陪伴着孩子们长大,其实我在和他们共同成长啊!”第20批赴新疆阿克苏实习支教学生冯雪婷对那段宝贵的经历记忆犹新。

这些故事令人动容。西师学子义无反顾选择去“支教”,这些“从教”情怀源于一场“约定”。

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缓解新疆基层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

十多年来,共有3800多名学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业。西北师大每年派出两批优秀师范生赴疆,以联合编队的形式在阿克苏支教,先后共有22批4339名学子“接力”这场“支教的马拉松”,把优质教育的种子撒播在了新疆阿克苏这片热土上。他们秉承着先师们的“西迁精神”,把优质的师范教育再向西推进了1000多公里,把优质的教师培训也向西推进了1000多公里。

西北师大这一具有时代情怀的举措,不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质量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让奉献教育、服务社会成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第一粒纽扣,筑牢了学生们的“从师”信念。“我们培养的老师不仅下得去、留得住,而且用得上、干得好。”西北师大党委书记张俊宗说。

“从学生到老师,再到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我还得感念母校,我是在西北师大搭建的平台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成县四中教师曹永安由衷感叹。

三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的他,如今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承担着高中地理教学任务,并获得2018年成县优质课竞赛高中地理组一等奖,已成“教学能手”的曹永安甚是认同当年学校开展的“六大模块”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

这所被誉为培养西北教育人才“摇篮”的大学,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教育师资。先后培养了10多万名合格教师和中小学校长、2000余名教育硕士。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这里。在甘肃最偏远的山区、最贫困的乡村,甚至在西北五省区和西藏地区最高寒、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无数西师人自觉地将自己的使命与这片贫瘠的土地联系在一起,弘扬教化,传播薪火,为服务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奉献着年华。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西北师大让教师教育的成果惠及祖国大地,抽象的概念变为一个个带有温度的人生选择,闪烁在个体融入时代主流的协奏曲中。这所百年老校,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摇篮”,是丝绸之路上一座照亮人们心灵的灯塔,指引着教师教育前行的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