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 时间:2022-11-21 08:30:01 点击:6169

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0日第05版

图①: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学生在进行水稻基因扩增实验。
  新华社记者 张 端摄
  图②: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大赛巷小学,学生通过“空中课堂”与偏远乡镇小学学生一起做韵律操。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图③: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参赛选手在操作机械设备。
  新华社记者 李 然摄
  图④:山东省威海市福泰小学实践基地,学生们喜捧丰收的高粱。
  孙大伟摄(人民视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构建,其目标指向、关键内容及重要发力点是什么?本期教育版,我们邀请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  者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

勇担高校使命 培育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等教育体系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引领性、先导性作用,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应走在时代前列。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目标格局上,要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聚焦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相结合,全面提升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在体系结构上,要全面匹配时代新人培养的新任务,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效能职责上,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勇挑重担,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基础。在内涵动力上,要以高水平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评价机制、发展环境、服务保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动能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探索一条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红色根脉强基行动,打造有特色、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品牌,引导师生在扎根大地中增强“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的意识,培养奉献家国、服务人民的真挚情怀。

找准战略定位。努力打造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战略基地。引育天下英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大学教育体系,以高水平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锻造学生扎实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加强战略科学家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形成适应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着力创新策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需求,推进结构和机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大学,勇当战略科技力量;服务文化自信,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阐释,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挖掘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和智库建设,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创新国际教育,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参与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更为扎实的探索。

(本报记者赵婀娜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

扩大优质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这一系列要求为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做大“蛋糕”,提高区域内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让人民群众身边的“好学校”多起来;另一方面分好“蛋糕”,通过交流轮岗、城乡一体化、集团化办学等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办学标准上,经费、师资、设施配备进一步向乡镇学校倾斜,用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发展;在办学体制上,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加快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基础教育是培养每个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享受社会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基于升学导向的办学格局,走多样多元的高中教育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快转变育人方式,做到知行合一,坚持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统一,既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让学生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加快学校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变革,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此外,还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和“加强”,进一步确立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在教育理念上协同,围绕如何开展更适合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二是在教育方式上协同,要让广大家长掌握和实践科学、理性、积极的家庭教育;三是在呵护孩子心理健康上协同,儿童的心灵是美好的,但又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滋养和保护;四是在促进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上协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活动等。

(本报记者丁雅诵、闫伊乔整理)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

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人才、科技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根基,科技创新又将为教育注入新动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导入,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数字化事关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事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

教育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能逐步释放,推动教育数字化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二是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是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三是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变革教育模式,兼顾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平衡,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关键是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数字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在教育环境方面,依托国家教育新基建,提供全流程、全过程、全场景的技术支撑,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在教育资源方面,变革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丰富资源形态,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资源供给。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师能力发展方面,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导学者、教学活动组织者、课程的设计师和资源的开发者等角色转变,实现教师知识、能力、素养整体提升。在教育评价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构建技术支撑下教育评价新样态和新形式。在教育治理方面,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建模、智能分析和系统化处理,实现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决策科学化,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时代的历史机遇,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精准、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助力培养数字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

(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应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当从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需要出发,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改变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固根基、扬特色、补短板、强弱项。

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不仅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规模,满足生产一线的用工需要,更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大幅提升毕业生的道德水平、技能水平、就业质量。

要在优化类型和层次结构上下功夫。办好本科、高职、中职不同层次的优质学校,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实现毕业生从“好就业”向“就好业”的转变。

在强化类型定位和跨界融通上积极作为。坚持育训并重,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独特性、适应性和精准性。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改革方向,在企业附近建学校,在产业链上建专业,才能实现深层次、精准的产教融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奔驰合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园区办与专业匹配的产业学院,都实现了校企共赢。

人才培养定位由产业链中下端向中上端延伸。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中小微企业,着重培养一线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员,也要明白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适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要,以专业为重点培养实用人才。

在普职融通基础上,为提高人民满意度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实施达标工程;改善社会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育人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各类人才同等待遇,吸引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在国内名校的基础上树立国际品牌。发展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职业教育名校,打造职业教育中国品牌,着力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服务大国外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闫伊乔整理)

版式设计: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