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开好“大思政课”

作者: 时间:2023-06-08 08:00:50 点击:4062

来源:《人民日报》

  “当时,我国还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用我们面前这件同款计算机进行运算,草稿纸从地面堆到房顶,装满了好几个仓库。”不久前,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藏品——飞鱼牌机械式计算机来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开展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生动的讲解,鲜活的细节,精彩的故事,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不久,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决定联合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旨在推广一批能够反映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优秀成果。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大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大思政课”中用好用活这一“生动教材”,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用好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需要用“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讲述了长征路上的鱼水情深;黄土高原上,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一件件文物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应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推出一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小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也可在小故事的基础上,推出主题巡展、微党课、情景剧、音乐剧、主题读物等。如此,方能讲好讲活“大思政课”,切实发挥革命文物故事的育人作用。

  同时,也需要汇聚合力,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横向看,“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比如,不妨支持学校与革命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鼓励师生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推动思政课教师赴革命场馆培训研习、联合科研。纵向看,不同学龄段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存在差异,要增强育人实效,就必须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因此,不妨强化分众化教育,结合革命文物设计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此外,还需要运用新技术提高参与度,强化“大思政课”的吸引力。课堂上,学生们佩戴VR眼镜,“云参观”红色场馆,身临其境重温红色岁月;课堂外,数字技术让文物展陈更加立体,让互动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这也启示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好新技术,让有意义的“大思政课”更有意思,达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用好红色资源,开好“大思政课”,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必能更好引导他们明确前行方向,收获精神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