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民间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开创民间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协会力量。
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必然选择。作为专门从事民间对外教育交流的全国性组织,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按照“政府助手、政社桥梁、行业引领”的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覆盖广泛的民间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在组织、协调、规范和引领我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中国教育连接世界的重要渠道。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围绕教育对外开放的中心任务,奋力推动民间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服务外交大局,助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落实“5年5万”“3年1万,欧洲翻番”重大倡议,扩大“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覆盖面,办好“知行中国”“千校携手”等品牌项目,进一步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士。
落实“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提出的建设10个“鲁班工坊”。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联盟顶层设计,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能力,将鲁班工坊打造成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标杆。
以东盟为先行区经略周边,带动金砖、非洲、中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做强“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职教联合会”,创建“中国—中亚教育合作机制”。高质量实施“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等旗舰项目。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打造民间教育外交主场平台,将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教育工作者的盛会和中国教育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聚焦教育热点和发展趋势,邀请更多政府机构官员、全球知名高校代表、教育专家分享前瞻性教育理念和创新性实践经验。开展主题论坛、专场对接会、合作洽谈展等多形式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教育机构参会参展,展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成果,为中外院校扩大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创造新机遇。
服务“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作为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持续扩大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规模,完善来华留学认证工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征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优秀课程和中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面向来华留学生和授课教师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资源库,推动国情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组织国内高校以中国国家展团形式参加NAFSA(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EAIE(欧洲国际教育协会)等国际知名教育交流平台,策划实施中国教育主题活动,推介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和项目,扩大“留学中国”在国外的知名度。
三是加强国际联盟建设和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推动建设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构建与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全球平台,颁发世界职业教育大奖,奖励全球范围内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者。推进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建设,进一步扩大成员规模,推动资源共享,推广成功实践案例,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教育治理。
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参选新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会委员,在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更加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非洲技术与应用型大学与学院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在议程设计、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方面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四是巩固双边交流平台,推动教育科研合作。
发挥民间组织优势,通过牵头建立国际学术共同体、举办机制会议、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推动联合科研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主要教育发达国家合作,主动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网络。
充分发挥中美教育交流咨询委员会在中美高等教育领域的民间会商机制作用,通过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对话会、中美省州大学校长论坛等交流机制搭建多层级对话平台,稳定对美教育交流。利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帮助国内高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进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持续举办中欧、中日、中墨等双边教育会议,发挥好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交流平台实效,建设好“中澳高水平大学科研合作联盟”,拓展与东北亚、拉美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卫生健康、海洋科学和食品安全等科技前沿领域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