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质量并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30 18:56:59 点击:6407

教育现代化和未来教育大家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回应全体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切实增强所有人的教育获得感。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不分地域、不分城乡,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

聚焦农村幼儿园教师配置与素质提升,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017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9.6%,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教师是核心与关键,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农村幼儿园师资缺口大、代课教师比例高,城乡差距明显。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生师比为20.2∶1,城市为14.8∶1,城乡差距明显。约有1/3的省份农村学前教育生师比超过25∶1,这些省份几乎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2016年全国幼儿园代课教师数约为17.3万人,其中农村有近12.7万人,约占73%。

农村幼儿园教师学历偏低,教师素质急需提升。2016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约为71%,低于城市水平近12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比例为67.6%,虽比上一年提升1.9个百分点,但总体比例仍然偏低。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措并举,形成政策合力,使这支队伍真正焕发活力,迸发生命力。

普及巩固与质量提升并举,促进义务教育实现有质量的均衡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不高,成因复杂,解决上有一定难度。2017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这意味着8年前入学的约100多万名同龄孩子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迫切需要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真正走近这部分孩子及其家长、教师等利益相关方,探究这些孩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真正帮扶他们,使他们的人生具有相对公平的起点。

城乡骨干教师差距大。2016年我国乡村小学专任教师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为9.6%,比城区低8个多百分点。外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素质的城乡差距大。实现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有质量的均衡发展,迫切需要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精准发力中西部贫困地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2017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3%,整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但在教育结构和质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劳动力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为30%左右,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80%的比例相差甚远,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提升,极不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需求。

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必须先打赢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的攻坚战。据统计,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2005—2010年的5年间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但2011—2016年的5年间仅提升了5个百分点。据测算,截至2014年底,全国尚有近30个地市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50%,这些地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职业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仍存在职业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2016年全国中职生均仪器设备值为5695元,最高省份接近3万元,但有11个省份尚不足5000元,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9倍多。高职高专生均仪器设备值最高的省份超过4万元,是最低省份的8倍多。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7%,但存在薪酬待遇水平低、专业对口比例低、社会保障和工作稳定性不高等问题。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积极探索农村等条件不利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城乡和地区差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幅增加,但在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并且有固化态势。据统计,一半以上的“211工程”院校分布在东部地区,近七成的部属本科院校分布在东部。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关注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内涵建设,通过有力的政策调整,给予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学生相对公平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需要进一步扩大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服务供给,缓解这些地区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短缺的突出矛盾。建议在没有部属高校的省份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等建设中重点支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省份的优势学科,以提高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水平大学开放优质课程,使更多高校学生分享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30日第5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作者:杜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