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育人亟须打破认识误区

作者:admin 时间:2018-11-26 22:39:09 点击:5846

美育和劳育是教育中的边缘角色吗?开展实践活动是要把课堂和学科丢到一边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学生平均用力吗?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识及办学目标。

“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新时代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金山区举行,与会专家呼吁,五育融合育人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亟待厘清和打破。

教育部门须破除对美育劳育的偏见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与以往“德智体美”的提法相比,全国教育大会将劳动教育加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五育并举,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更完整。同时应当看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存有对美育和劳育的偏见,亟须破除。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郅庭瑾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一些中小学美育存在“重比赛轻普及”现象,应付、挤占、停止美育课时有发生;不少学校的劳动课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流于形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直言不讳地说:“全面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我们自己,包括像我这样的政府官员。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对教育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他举例说,一些区县教育局在选拔校长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体育教师和美育教师,而是优先考虑其他科目的教师。“只有教育部门的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倪闽景说。

“不好好表现,罚你去扫地”,这是不少教师对劳动的一种认识。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认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教师,都应好好学习研究领会美育劳育的重要性及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把学生教育好”。

融合育人不能淡化课堂主体作用

既然要开展五育融合育人,特别是要重视以往被忽略的美育劳育,那中小学是不是可以离开课堂在各类活动中达成教育的目标?对此,与会专家提出,融合育人不能淡化课堂的主体作用。

“要把课堂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明确表示,“课堂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的变革主要发生在课堂上,不能因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放弃课堂教学。”

五育融合育人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校长提出了新挑战。

“我特别要拜托各位,在发展校本教材、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忘记国家课程的规定性,要处理好学科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关系,毕竟我们80%的教育时间是在课堂。”面对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诚恳地说。

这位当过16年班主任、现在依然上课的语文特级教师举例说,近年来清华附小每年都会选取特定的人物,诸如120周年诞辰的朱自清、980周年诞辰的苏轼、135周年诞辰的鲁迅等,营建主题课程群,把不同年级相关作品都找出来,带领学生开展诸如朱自清的荷塘、朱自清的爱国情怀等若干小探究活动。

窦桂梅呼吁:“校本课程还得以国家规定的教材为本,校长、老师必须节约各种成本,不能耗散学生的课外时间,用来做一些与课堂和学校没有太多关系的东西。”

上海金山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起,该区承担了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研究,依托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艺术和体育等学科,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四维目标,强化德智融合,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不能平均用力

在开展五育融合育人过程中,部分中小学校长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这样的倾向——用同一种标准“卡”所有学生,以至于学生看似德智体美劳每样都会一点,实际却失去了个性。专家提出,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不能平均用力。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全面发展不是要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样子,更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全面而平庸的人。”倪闽景说。

张民生认为,学生全面发展是一条底线,有利于避免学生违反社会共同的规则。“全面发展是国家要求每个人需要达到的标准,融合发展是让学生将来在音体美某方面有一定特长,但在其他方面也必须达到中国学生的基本要求。”

倪闽景分析,对每个孩子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是一个教育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学校往往不是平均使力、同时开展活动来培育每一个学生,而是通过聚焦一个学生的优势项目,给孩子更多的自信,由成功激发动力,从这个项目的深挖中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存在差异,要实现所有人全面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整体要求,学校通过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倪闽景说。(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记者  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