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可以说,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必须俯下身子,将重心下沉到专业、课程、课堂三个教育教学的核心关键环节,扎实推进高职双创教育的转型升级。
重心要下沉到专业,强根固本,推动双创教育目标升级
专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唯有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给双创教育“强根”,方能有效推动双创教育的内涵升级。
一是“基因”式植入,实现双创教育的全程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背后,不是简单地培养几个创业者、开几个网店、获几个创新创业奖,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以及培养目标规格的转变与提升。这就必须充分认识双创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将创新创业基因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是“漫灌”式培养,实现双创教育的全员覆盖。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精英式教育,也不是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的功利性教育,需要扩大受益群体。这就需要以专业为最基本的教育平台,遵循从基础、提高到拓展的递进式专业人才培养规律,通过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漫灌”式培养,扩大双创教育的覆盖面。其中,基础层可通过生涯教育、通识教育进行启蒙,提高层可开展以体验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拓展层可进行对接市场的实战型专业教育。
三是“滴灌”式施教,实现双创教育的分层分类。最好的教育是能够适应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滴灌”式施教,积极建设专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化、差异化培养,如通过开设“创新班”“实验班”“领军班”等特色小班,建立跨专业或专业交叉复合的辅修专业制度,探索扬个性、重创造、促成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确保创新创业的火种能点得着、护得住、燃得旺。
重心要下沉到课程,强体固魂,推动双创教育内容升级
课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魂”,将双创教育下沉到课程,就是要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双创教育的内容与载体,对双创教育进行“固魂”。
一是进行“一体化”设计,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是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改革,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系统优化。比如,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在其中渗透行业政策法规、专业双创精神等专业元素,培养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将双创内容和方法分散到专业核心课程过程中;广泛开设综合性课程,以综合性、创新性的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和案例的整合设计,从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双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创新创业类慕课、微课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构建“两大平台”,有效丰富实践载体。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不断扩大操练场地。比如,建立实践平台,科学转化实践课程,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室、二级学院创客空间、校级众创空间群、创业园等载体,将原本较为零散的师生科研、双创实践、双创项目孵化等进行教学化改造与提升,拓展实战环节的教育教学功能;建立竞赛平台,构建国家、省、市、校四级创新创业竞赛训练机制及管理平台,特别是要建立“跨学科、受益面大、参与者众”的校级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项学业竞赛,通过“赛训结合”激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实践。
三是实施“多维”评价,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创业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剧本”,因此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时,要改变以往“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的、以创新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成果化”课程评价体系。比如,可通过提交创意文案、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发明、企业实践、参与竞赛等形式,探索记录式评价、综合式评价等非标准答案评价方式;通过“创新成绩单”的方式,建立学生“创新档案”,评估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课程转化和学分认定。
重心要下沉到课堂,强基提神,推动双创教育的形态升级
课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神”,只有进行深刻的课堂变革,打造课堂新形态,以丰富的课堂为学生“提神”,才能真正进入双创教育的深水区。
一是升级“配方”,打造行动性课堂。遵循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和养成规律,将企业项目的生产标准和技术流程、科技项目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方法、竞赛项目的内容设计和竞赛方式、市场创业项目的运作流程和规则等创新“配方”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不断丰富设计、制作、规划、运营、竞技、众筹、闯关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意思考、团队合作、双创实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按“模拟、体验、实践、实战”构建梯次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形态,提升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是升级“工艺”,打造协同性课堂。随着课堂形态的不断革新,双创教育不应“闭门造车”,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外,还应该走出教室,积极升级“工艺”,探索在第二、第三课堂中深化双创教育,增强教育效果。比如,立足校园,可以专业工作室、竞赛训练团队、师生创客空间、科研实验室为主要平台,以“导师+项目+团队”的多元导师制为主要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实践;面向社会,可以“深入行业、了解业态、体验职场、多元实践”为主要内容,以专业认知、创新实践、创业实战等为主要路径开展第三课程实践。通过“三个课堂”的相互促进,形成“双创”教育的新合力。
三是升级“包装”,打造创造性课堂。双创教育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就要在“包装”上出新,积极探索以“翻转课堂”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红花”,教师变成“绿叶”,开展启发式、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游戏式的创造性学习,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着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
(l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杨剑静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
下一篇:“职教出海”,各显神通